本网青岛讯(王焕淼)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就要在转作风、接地气上见真章、有成效,全面塑造和树立各级领导干部接“地气”的良好形象,切实把转变工作作风的要求落地落实落细。
别打“官腔”,说话要接“地气”
“官腔”是指一种带有官僚主义色彩的说话方式或语言风格,通常表现为形式化、空洞、模棱两可甚至脱离实际。官腔本质是一种沟通低效甚至权力不对等的表现。领导干部说话不打“官腔”接“地气”,就要说直白话、说通俗易懂的话,避免说深奥难懂、高大上的套话空话。
(一)说话要直白。即,把想要表达的意思说的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不穿靴戴帽,一听就明白。老子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真实的话语不必华丽,华丽的言辞往往缺乏真诚。墨子主张“言有三表”,首要便是“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强调语言要有所依据,而非凭空捏造。古时商鞅变法,立木为信,言语何其直截了当;王安石上疏,条陈利害,字字皆落到实处。官场之上,向来有一种“官话”,弯弯绕绕,云山雾罩,听者如坠五里雾中。此等言语,看似高深,实则不过是些陈词滥调,排比堆砌,如同“绣花枕头”,外表华丽,内里空空。说话直白者,往往心中有数。那些绕来绕去的,倒常是胸无点墨,只得搬弄些现成套话,如同“缘木求鱼”,终不得要领。言语之道,贵在通达。领导干部若能将政策方针说得明白如话,百姓自然听得懂、跟得上。否则,纵有良法美意,也如“对牛弹琴”,徒劳无功。
(二)说话要和煦。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真正的和煦,是从仁厚之心自然流出的言语,绝非刻意为之的表演。市井商贩,满脸堆笑,而眼底却藏着算计,此等“和煦”,不过是涂在脸上的脂粉,经不起细看。故欲言谈温和,先须心地干净。“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真正的威严从不靠声嘶力竭来维持。若能除去官腔,以平常言语与人对谈,反倒显出从容的气度来。为此,领导干部面对广大普通群众说话之时,先将自己置于听话者的境地。首在去“官气”,其次在于“共情”,再者贵在“存诚”。虚言假语最伤人,不如实话实说。即便是指出问题,批评错误,只要出于公心,态度诚恳,言语再严厉也能为人接受。反之,若是言不由衷,再和缓的语调也掩不住虚伪的本质。官话向来是横亘在官民之间的一道墙,愈是高高在上者,其言语愈是冷硬如铁。殊不知,言语的温度,往往比政绩的数字更能测量人心的向背。
(三)说话要简朴。孔子曰:“辞达而已矣。”言辞能够表达意思就够了,何必华丽繁复?俄国文豪托尔斯泰晚年刻意简化文风,为的就是让更多普通人能够理解。有的领导干部痴迷新提法、创造新词语,发言稿洋洋洒洒上万字;作报告二三个小时,口悬若河、滔滔不绝,啰里啰嗦,不明其理。其实言语越是花哨,越显出内里的空虚。战国时子产不毁乡校,便是知道真话往往朴素;诸葛亮《出师表》不过千余字,却流传千古。某些领导三小时的报告,散会后竟无人记得片言只语。接地气的语言才有生命力,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无论是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唯有摈弃虚浮的“官腔”,说人话、讲实话,才能建立真诚的对话,凝聚真正的共识。接地气的语言,终将如春风化雨,滋润每个人的心田。 别端“官架”,谋事要接“地气”
“官架子”是指某些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表现出的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摆排场、讲形式主义的官僚主义作风。表现在:对下属或群众态度冷淡、敷衍,甚至盛气凌人;不深入基层调研,决策时主观臆断,不关心群众真实需求。谋事接“地气”就必须丢掉“官架子”。
(一)决策要汇聚民智。决策之道,不在独断,而在集思广益。古来多少“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皆因不屑俯听草野之言。殊不知,贩夫走卒之见,往往切中肯綮;田夫野老之语,每每鞭辟入里。智囊团再大,不及万众一心;专家再多,难敌百姓切身之痛。唯有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方能制定出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政策。通过听证会、民意调查、社区议事等,让广大普通群众参与决策。同时,各级领导干部当效古之循吏,行阡陌,入陋巷,亲察民瘼。饥者欲食,寒者求衣,病者待药,愚者需教——凡此种种,皆当体察入微,而后定策。决策者若闭目塞听,徒以己意妄断,则政令虽严,终成空文。
(二)决策要体现民意。古语有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领导干部的决策若脱离民意,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民意不仅是决策的起点,更应成为衡量决策成败的标尺。民意不是简单的多数表决,而是经过理性思考的公共意志。明太祖朱元璋曾设“登闻鼓”,使百姓得以直达天听;清康熙帝微服私访,亲历民间疾苦;明代清官海瑞常微服私访,与农夫商贾交谈,方能洞悉民间疾苦。领导干部只有脚上沾满泥土,心中才能沉淀真情,才能听到田间地头、市井巷陌中最真实的声音,才能了解到最真实的民意,方能制定出利国利民之策。决策为民者,民必拥之。一项政策若不能得到民众真心拥护,纵使设计精妙,终将沦为纸上空文。民意需要真诚的尊重,而非敷衍的应付。决策者应到田间地头去,到市井巷陌去,亲耳听听百姓的欢笑与叹息。唯有如此,才能制定出既有高度又接地气的政策,使国策与民心同频共振。
(三)决策要兑现民愿。民愿得偿,则政通人和;民愿落空,虽表面文章做得花团锦簇,终是沙上建塔,难以持久。决策落地效果看民愿。兑现民愿,不在空言,而在实行。昔有贤者,下乡调研,不只听汇报,更亲至田间,与老农同坐垄上,问其疾苦,归而制定政策,遂使一方百姓受惠。有的领导干部,每作决策,辄先问“上意如何”,次询“专家怎说”,独独忘却问“百姓要甚”。此辈虽终日言“为人民服务”,实则与民隔膜。只有得到广大基层群众的支持认可、广泛参与,决策才能兑现民愿,也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为此,决策落地执行前,要及时向群众说明政策背景、目标和可能的影响。在决策执行中,建立动态反馈机制,定期公布进展,吸纳群众对执行效果的评估意见,确保决策执行不走偏、不跑题,坚决杜绝决策制定执行过程中的“拍着脑袋决策”“拍着胸脯表态”“拍着屁股走人”的尴尬局面。
别耍“官威”,做事要接“地气”
“官威”通常指官员刻意强调身份、摆架子、盛气凌人的态度,甚至滥用职权压制他人。“官威”是官员治理能力的体现,常与官僚主义、脱离群众等相挂钩。领导干部做事接“地气”,就一定不能耍“官威”。
(一)尊重事实,别颐指气使。做事、成事必须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世间最可笑之事,莫过于对事实发号施令。就像命令江河倒流,强令日月停转一般,不过是暴露了发令者的愚妄。事实从不低头,倒是那些颐指气使者,终将在事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然而世上偏有一种人,自以为执掌了真理的权柄,便将事实当作泥团,任意揉捏。他们说话时,下巴总要抬高三分,眼珠向下睥睨,仿佛这般姿态便能使言语凭空生出几分威严。殊不知,事实自在那里,不增不减。纵使他们将“绝对”“无疑”“必然”之类的字眼堆砌得如山如海,也不过是沙上筑塔,徒劳而已。明眼人看事实,如观掌纹;而颐指气使者看事实,如隔毛玻璃。前者见其本真,后者只见自己扭曲的影子。
(二)尊重创造,别不屑一顾。做事、成事离不开创造,离不开群体智慧。“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高手在民间”,已经得到无数事实的证明。创造之事,向来不是几个“聪明人”坐在书斋里冥想出来的。那些自以为是的“天才”,往往不过是把民众的智慧剽窃了去,涂脂抹粉一番,便算作自己的发明。乡野老农懂得二十四节气,比天文台的历书还要准;市井工匠的手艺,常叫那些留洋归来的工程师瞠目结舌。民众的智慧藏在土里,混在泥中,向来被“上等人”嗤之以鼻。然而,每逢饥荒战乱,最先饿死的反倒是那些自命不凡的“智者”。创造本无秘诀,不过是把千万人的经验收集起来,加以提炼罢了。那些号称“发明家”的,充其量只是民众智慧的搬运工。倘若真要创造,不如走到田间地头,蹲在作坊炉边,听听那些长满老茧的手掌里攥着的真知灼见。民众的创造力,向来如地火运行,虽不见其形,却终有喷薄而出的一日。
(三)尊重差异,别吹毛求疵。做事成事,离不开每个人的创造,需要汇聚各方的聪明才智。领导干部选人用人,要尊重个体差异。识人之明,首在破除“标准像”的迷思。古来良相名将,管仲贪财、陈平盗嫂、韩信受辱,皆非完人,然各有所长。松柏之质不可为栋,便作楹柱;楠樟之材不堪雕刻,便制几案。清代名臣曾国藩善用“拙诚”之人,左宗棠敢任“狂狷”之士,皆因其深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用人之道,要在容人之短、用人之长。诸葛亮七擒孟获,非不知其反复,而用其蛮勇;曹操厚待关羽,非不察其忠义,而重其将略。今之领导干部面对个性鲜明的下属,当效法古人“使功不如使过”的智慧,将桀骜者置于开拓之位,使谨慎者司审核之职,令活泼者任交际之事。选人用人如同调瑟,弦有粗细而音有高低,善鼓者不齐其弦而谐其声。领导干部若能以包容之心观人,以辩证之思维人,以发展之眼育人,和而不同选人用人,则人才辈出如活水长流,事业兴旺似春林渐盛。
(来源: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
编辑:李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