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基层党建网——全国性党建工作学习交流、信息资源发布的基层党建新闻门户网
滚动新闻

综合报道

“石榴花开 和美陇原”——甘肃第22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将于4月28日在张掖市举办

浏览:78618 次 发布时间:2025-04-25 13:00

图|甘肃省政府新闻发布会现场臧秀娟摄

本网甘肃讯(臧秀娟)4月25日,甘肃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甘肃省第22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新闻发布会,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张掖市委、张掖市人民政府进行发布。会上,发布了甘肃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标识(LOGO)和吉祥物(IP)形象。据悉,今年甘肃全省第22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启动仪式将于4月28日上午在张掖市丝绸之路文化艺术中心举办。

全省第22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的主题是“石榴花开 和美陇原”,省级层面将围绕5个宣传主题和16项专项活动全面铺开。这5个宣传主题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各地各单位在开展宣传月活动时,要将宣传主题贯穿到宣月活动的全过程和各方面,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以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不断丰富内涵、创新载体、搭建平台,有形有感有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

除此之外,省民委会同省级有关部门共同谋划实施了16项专项活动,作为丰富宣传月活动内容的有力支撑,力求通过相互协作、多点发力,持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走深走实。

甘肃是多民族地区,也是民族工作重点省份,做好民族工作不仅关系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省民委副主任张树杰讲,近年来,我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系统谋划,积极创新实践,全省民族工作迈出了新的步伐、开创了新的局面。每年5月开展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是甘肃省打造的一个民族工作宣传品牌,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重要载体。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已经成为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大课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平台、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大载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抓手。

今年16项专项活动分别是:一是举办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二是开展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政策下基层“百场万人”大宣讲活动。三是组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家谈活动。四是举办“道中华·丝路行——沿着总书记足迹看甘肃‘铸牢’新实践”活动。五是组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图片展·甘肃站”巡展。七是创新打造“陇原红石榴”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品牌。八是举办“道中华·陇原三交史话”征文和短视频征集活。九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优秀影片展映活动。十是开展“甘味·红石榴甄选”网络直播活动。十一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片展播活动。十二是开展“石榴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演讲比赛。十三是用好甘肃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形象标识(LOGO)和吉祥物(IP)。十四是开展法治宣传全媒体采访活动。十五是开展“石榴花开新时代·丹青共绘中国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书画作品比赛。十六是开展“石榴杯·陇原民族情”文化惠民演出活动。

其中,举办“道中华·丝路行沿着总书记足迹看甘肃‘铸牢’新实践”活动。这项活动我们将与国家民委“道中华”平台共同组织开展,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寻古访今、见微知著,以新媒体、新视角深入挖掘丝绸之路黄金段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和现实意义,为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索新的实践路径。借此,也向社会各界朋友们发出倡议,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支持并积极参与宣传月各项活动,让我们一起同心同行,在这个石榴花开红似火的五月,共同唱响“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民族团结主旋律。

张掖市统战部部长杨宪辉讲,作为河西走廊的璀璨明珠,张掖孕育了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厚底蕴。全省第22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启动仪式在张掖市举行,充分体现了省上对张掖民族工作的充分肯定,对全市各族儿女的深情关爱。此次启动仪式我们策划了五项特色活动。一是举办“石榴花开 和美陇原”主题文艺演出,共舞团结之韵。省民族歌舞团、肃南县民族歌舞团、甘州区十二音艺术学校将以丰富多元的表演,共同演绎各民族文化互鉴共荣的华美乐章,为各族群众呈现一场丰盛的文化盛宴。二是举办“石榴花开·职为你来”红石榴就业行动专场招聘会,共筑发展之路。就业是民生之本,更是促进各民族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我们将组织30家以上优质企业举办红石榴就业行动专场招聘会,同步开展直播带岗,解决各族群众就业创业难题,让他们在“家门口”收获梦想。三是举办“同心共富·石榴红”甘味出陇电商直播活动,共绘振兴之景。组织50名以上优秀电商人才化身“家乡推荐官”,宣传销售甘味特色产品、推介“道中华”品牌,在直播带货中展现陇原魅力,在“数字经济”中架起民族团结的“云端桥梁”。    四是举办非遗和文创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共传文化之魂。组织20家以上非遗文化企业开展非遗和文创产品展示展销活动,让各族群众在触摸历史、感受匠心的过程中增进文化认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五是举办“翰墨书写民族情·同心共筑中国梦”书画作品赠送活动,共抒家国之情。组织市内外20名以上书画名家,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现场创作书画作品,赠送各族干部群众,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融入笔墨、走进生活。

图|甘肃省政府新闻发布会现场发布甘肃省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标识(LOGO)和吉祥物(IP)形象

为有形有感有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省民委借助“互联网+”创新打造我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品牌,我们面向全社会开展了我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标识(LOGO)和吉祥物(IP)征集活动,其间共收到应征作品400余件,应征者既有专业机构,也有知名设计师和普通民众,体现了社会各界对我省民族工作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经社会征集、专家邀稿、补充设计、征求意见等多个环节,今天我们正式发布甘肃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标识(LOGO)和吉祥物(IP)形象。

图|甘肃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标识(LOGO)

这个作品是甘肃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标识。从内容设计上来说,各族群众唱歌跳舞在一起,生活居住在一起,工作奋斗在一起,中华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设计思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内容,寓意陇原各族人民守望相助、手足情深,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主题。从视觉设计上来说,以甘肃首字母“G”“S”以及敦煌飞天和石榴形象为设计主体,融入九曲黄河、七彩丹霞、祁连山脉、沙漠戈壁等多元地貌特征,展现甘肃“山河壮丽、地貌多元”的自然禀赋和“地貌博物馆”的瑰丽奇绝。从美学设计上来说,以中国古代建筑“藻井”纹样为灵感,提炼敦煌“飞天”的灵动曲线,既承袭了中华传统文化,又延续了丝路美学基因。从展现文化内蕴上来说,设计主体以各色线条交融汇聚为主要元素,寓意千百年来,在甘肃这片宛如玉如意的土地上,众多民族在这里交融互鉴,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在陇原大地深深扎根,谱写出了一曲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交响乐章,表达了“中华一脉、如意陇原、文明交融、薪火相传”的深意。从体现时代表达上来说,设计主体呈向上腾飞的态势,象征着陇原各族儿女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深情嘱托和殷切期望,团结一致、同心同向,勇于创新、苦干实干,为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共同奋斗的精神风貌。

图|吉祥物(IP)形象

甘肃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吉祥物(IP)形象作品。取名:“如如”和“意意”,寓意“如如意意,同心筑梦”。整体设计以“团结、传承、亲和、创新”为核心理念,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文化交融互鉴的艺术性概括和创新性表达。IP形象“如如”的整体设计以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形式年画和石榴的形象为设计灵感,年画,是中国古老而珍贵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鲜明地表现出中国人共有共享的精神世界、美好愿望和审美取向。“如如”的设计通过拟人化形象与中华文化符号相融合,整体形象活泼可爱,兼具文化深度与情感温度,使其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的“文化使者”与“形象标识”。IP形象“意意”的整体设计以“石榴籽”的形象为基础,象征着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设计艺术化地融入了黄河、祥云等中华传统纹样,以及石榴花、中国红等各类符号元素,整体形象积极向上、活泼可爱、构思新颖,以生动鲜活的方式,传递“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下一步,甘肃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标识(LOGO)和吉祥物(IP)形象将应用于全省各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宣传活动、公益广告、文创产品、文体活动及媒体宣传中。“如如”“意意”的形象将以更多、更丰富的场景应用和辨识度,走到各族群众身边,出现在街道、广场、旅游景点等公共空间,并以表情包、插画、海报、AI形象等多种载体逐步推广使用,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甘肃形象活起来、美起来、潮起来。

版权声明:全国基层党建网所提供的文章、图片等内容为本网原创、作者来稿、网友分享或互联网整理而来,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zgdj1921@163.com,我们将在3日内进行处理。

“石榴花开 和美陇原”——甘肃第22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将于4月28日在张掖市举办
保存到手机,可分享给其它人。
底部横幅图片

登录

📱
请输入您的手机号码。
🗝️
频道合作

申请城市频道

欢迎申请开通城市频道,即享千万流量分享传递党的声音,展示党建成果。

了解详情

全国基层党建网

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8号新华社第二工作区

联系电话:010-68630010

电子信箱:zgdj19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