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基层党建网——全国性党建工作学习交流、信息资源发布的基层党建新闻门户网
滚动新闻

综合报道

推行“333”模式 描绘土家村寨“清风底色”

浏览:78605 次 发布时间:2025-04-24 10:48

本网讯(通讯员 冉茂斯)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不想腐的自觉,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清水土家族乡始终坚持党建统领,针对基层治理不高效、为民服务不够深入、产业发展不够突出等问题,因地制宜、综合施策,以“333”模式推动清廉村居建设走深走实。

改革动因

龙洞村位于清水土家族乡南侧,距离乡政府10公里,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共278户962人,其中,土家族人口占比81%,党员26名,是全乡少数民族人口较多村之一。改革前,龙洞村党组织功能作用发挥不突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果不明显,集体经济收入较低。一是基层治理不够高效。村干部疲于应付统计报表、资料台账、检查考核等,真正入户走访、化解矛盾纠纷不多,群众各类信访问题时有发生。二是为民服务不够深入。公开内容形式化,多为低保、医保等比较表面的内容,对居民急需了解的、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事项,如承包土地变更、宅基地审批、基础设施建设等信息很少公开。三是产业发展不够突出。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自动降低标准,导致工作进展缓慢、效果不达预期,缺少雷厉风行、立竿见影的工作作风,部分农田、果园生产管理不够及时,特色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改革举措

(一)“三制”结合,有效构建廉洁机制。一是建立包片责任机制。聚焦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起底大化解,通过干部定制度、居民定公约、家庭定家训,定出行为准则 65条,化解邻里纠纷 20件。探索指导员包片区、清风驿站站长包社区、廉情监督员包网格,包出责任落实。践行“四下基层”,持续开展领导下访、干部走访,收集45条意见建议,解决问题 23个。再造好人评选、好党员评比、好干部测评流程,全乡上下风气昂扬向上。二是完善便民服务机制。设立村级为民服务理事会,为老弱群体等安装智能摄像头、烟感报警器,“云端”守护养老生活。推出外出人员“暖心服务”,专人定期排查外出人员房屋、水电、在家老人情况,让外出人员舒心出门、放心工作。开展养老认证、养老服务卡等代办服务,培育本土“网红”带销赖葡萄等农特产品,让服务更加便民、精细。三是搭建三访联动机制。依托基层智治平台,充分凝聚各村微网格员、村居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志愿者等力量,通过身边人说访、行政人劝访、法律人息访,初步实现“边界无纠纷、产权无争议、干群无隔阂、邻里无矛盾、安全无隐患、稳控无风险”。

(二)“三廉”并举,纵深推进廉洁建设。一是织密基层权力“廉洁网”。以“三资管理”为切入口,制定《村级“小微权力”运行流程图》,将涉农资金使用、项目招投标等33项重点事项纳入“全周期”监管体系,通过构建“14个监督站点+28名廉情监督员”嵌入式监督网格,创新“线上+线下”双轨公开机制,实现集体“三资”信息公示率、惠民政策落实台账公开率、群众指尖监督覆盖率“三个百分百”。二是厚培民族文化“廉基因”。深耕土家“崇廉尚俭”文化底蕴,实施“廉润乡土”文化工程。打造“龙洞法治廉语步道”沉浸式教育阵地,利用200米文化长廊镌刻“十廉箴言”;活化利用村史馆设立“清风堂”,系统展示本土廉洁故事,开发“耕读传家”“勤俭持家”实景教学点,廉洁教育可触可感。开展“文明家风润万家”系列活动,评选“廉洁院落”示范点5处,廉洁理念蔚然成风。三是构建基层治理“廉生态”。建立“1+3+N”协商机制(1个党支部引领,村民议事会、乡贤理事会、廉情监督会3方协同,N个志愿者力量参与),通过党群“廉心”解决道路硬化、污水处理等民生实事15项,化解宅基地纠纷、林地纠纷等矛盾10余起。开展“清廉指数”测评,将“干部作风满意度”“村务公开认可度”等6项指标纳入考核,实现“群众口碑就是干部奖杯”考评导向,推动形成干部清正、村务清爽、民风清朗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三)“三式”推行,全力打造廉洁生态。一是推行清廉文化浸润模式。充分挖掘本土历史名人廉洁故事、村民廉洁精神内核,教育干部清正为民,引导群众崇德尚廉,力促形成向善向好的良好风气。定期举行清廉趣味运动会5场次,让清廉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二是创新积分治理模式。联结乡风文明积分制和清廉建设,开展“双倍积分”试点行动,集体经济采购、割草机、电动喷雾器等共享农具15台,以积分兑生活用品、换社会化服务,以“小积分”凝聚清廉村居建设“大合力”。三是健全典型人物培树模式。开展先进典型培树行动,推选“清水好人”3名,评优评先 100 户、选树典型 10人,宣传感人事迹、发扬高尚品德、树立先进榜样,推动移风易俗,助力社风民风向上向好。

改革成效

一是“自主性”持续增强。将移风易俗、廉洁自律等写进居民公约,培育文明向上新风尚,推动各村违纪违法事件零发生、到县到市进京零信访,让群众“唱主角”。落实“四议两公开”,开设“清风学堂”3个,民事民提民决,共商共议共评,工作透明又权威,群众放心又明白,党组织凝聚力、向心力持续增强,干部作风持续向上向好。

二是“钱袋子”不断充实。通过清产核资,摸清“三资”家产,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监督闭环,为产业发展注入风清气正的基层力量。盘活利用农户闲置房屋,集成农业生产、乡村生活、旅游娱乐、创新创业等新场景,构建起“吃住行购娱”“农文旅体康”全链条精品路线。

三是“距离感”逐渐拉近。建立健全常态化清廉文化浸润机制、闭环化解机制、协调联动机制、联农带农机制、清廉人物培树机制等各种工作机制,初步实现基础设施有管护、弱势群体有关爱、闲置资源有开发、基层治理全民参与、村级事务阳光透明的良好局面,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直线攀升。

版权声明:全国基层党建网所提供的文章、图片等内容为本网原创、作者来稿、网友分享或互联网整理而来,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zgdj1921@163.com,我们将在3日内进行处理。

推行“333”模式 描绘土家村寨“清风底色”
保存到手机,可分享给其它人。
底部横幅图片

登录

📱
请输入您的手机号码。
🗝️
频道合作

申请城市频道

欢迎申请开通城市频道,即享千万流量分享传递党的声音,展示党建成果。

了解详情

全国基层党建网

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8号新华社第二工作区

联系电话:010-68630010

电子信箱:zgdj19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