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0日,春光正好的杭州富阳区湖源乡迎来一群特殊的访客。当代著名画家王大川、高泉强、宋依农、许守镇、袁志鹏、李增江、骆松涛等艺术名家,踏着青石板路走进越竹斋古法元书纸生产基地。这座承载古老造纸技艺的工坊,即将见证一场传统工艺与现代艺术的奇妙邂逅。
七十二道匠心:古法造纸的时光密码
在传承人潘筱英的引领下,众人穿梭于竹林掩映下的作坊之间。砍竹、断青的铿锵声仿佛还回荡山谷,剥竹皮的老匠人手指翻飞如舞,浸泡在石灰池中的竹料泛着玉石般的光泽。从砍竹到成纸的七十二道工序,每一环都浸染着匠人对自然的敬畏。潘筱英如数家珍般讲解着:"这些竹料要经过几年自然陈化,纸浆发酵需顺应四季温度,就连捞纸的水都要取自山泉活水。"画家们抚摸着正在晾晒的纸胚,指尖感受着纤维间流淌的时光痕迹。
纸墨相生:试笔雅集即兴起
暮色初临时分,试笔实验室亮起暖黄的灯光。案台上摆满不同年份的元书纸,从澄心堂般的古法素纸到融入现代工艺的改良纸品,仿佛铺开一卷纸的进化史。
未等正式开场,王大川老师已按捺不住执笔挥毫,水墨在纸面晕染出苍劲松影;大愚老师的狂草如疾风骤雨,笔锋过处纸面竟无半点破损。这场面瞬间点燃了所有人的创作激情,原本的试纸流程悄然演变为即兴雅集。高泉强老师泼墨纵横,两张四尺对开顷刻间云烟满纸。他特意尝试了不同厚度的纸张,惊喜发现:"这种改良纸既能承载大块面泼墨,又保得住枯笔飞白的精微。“ 许守镇老师在四尺整纸上挥洒写意山水,忽而转身又为臧总九旬老父造像。老者饱经风霜的面容在元书纸上渐次浮现,皱纹里仿佛藏着当年修建杭州机场的峥嵘岁月。宋依农老师作钓台山水墨色氤氲,李增江老师四尺山水传统中现真情。满地散开的作品将实验室铺成流动的画卷。
意外惊喜:纸上乾坤见真章 午夜将至,潘筱英望着满室墨香难掩激动地说:"原以为即兴创作难出精品,没想到元书纸竟能激发出如此多惊艳之作!"
的确,这些略经构思的即兴之作,恰似照见艺术本真的明镜——李增江老师山水间的屋舍俨然可见竹纤维的肌理;许守镇老师人物肖像中沧桑质感与纸张的古拙相得益彰;当王大川老师的积墨山水在特制厚纸上层层叠加时,墨色始终清透不浊;骆松涛老师尝试在纸背反复皴擦,发现其拉力远超预期。
这场持续三小时的艺术盛宴,最终留下了二十余幅墨宝。画家们不约而同感叹:元书纸的"呼吸感"让水墨产生奇妙互动,既不过分渗化失形,又不至于呆板迟滞。其纤维结构仿佛懂得配合笔锋,枯湿浓淡皆能恰到好处地定格。潘筱英捧着尚有墨香的试纸感慨:"这些作品既是艺术家的灵感迸发,更是对传统工艺最生动的质检报告。"
离别的晨光中,湖源溪水依旧潺潺流过龙鳞坝。越竹斋的纸帘还在晨雾中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