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甘肃省政府新闻发布会现场 臧秀娟摄
本网甘肃讯(臧秀娟)3月25日,甘肃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改革进行时 县区在落实”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武威专场。武威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华伟介绍有关情况,武威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魏红霞,民勤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党组书记、县长焦三牛,天祝县委副书记、县长杨豪杰共同回答记者提问。武威,这颗历史长河中的耀眼明珠,曾以“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雄姿,在驼铃声中镌刻下千年传奇。当前,所辖三县一区正在以奋斗作笔、拼搏为墨,绘就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凉州沃野铺展金色“丰”景,民勤绿洲缚锁万顷“沙龙”,古浪山川涌动蓬勃生机,天祝雪域舞动洁白哈达,时代的笔锋正以县域为经纬,续写着现代化新武威的实践新篇。
武威市副市长华伟介绍,县域强,则全域强。近年来,武威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县域发展的重要论述和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大力实施强县域行动,立足各县区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明确功能定位和发展路径,在全省率先编制“1+4”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制定出台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支持县区走好优势路、打好特色牌,努力建设工业强县、经济大县、农业富县和生态美县,着力打造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竞相出彩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2024年全市县域完成生产总值750亿元,居全省第5位。凉州区入围中国西部百强区,民勤县获评全省农业优先型“先进县”,古浪县跻身全省县域产业发展竞争力十强县,天祝县生产总值在全省7个民族县中排名第一位。
一是坚持产业兴县,锻造高质量发展顶梁柱。我们把产业发展作为强县富民的重要抓手,把彰显功能、促进转型、放大特色有机统筹起来,大力实施强工业行动,着力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做强县域特色主导产业,打造新能源及装备制造、奶产业、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新材料、文化旅游5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凉州区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被认定为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汉唐天马城被评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民勤县初步形成了风电装备制造全产业链,获评中国肉羊之乡、蜜瓜之乡、人参果之乡。古浪县肉羊存栏量连续4年稳居全省第一位,奶牛存栏量居全省第二位,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牛羊)产业园。天祝县碳化硅年产能占全国的56%,获评中国高原食用菌之乡、高原夏菜之乡。
二是坚持项目强县,筑牢高质量发展压舱石。我们把项目建设作为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强引擎”,建立健全项目谋划储备、接续生成机制,以推动项目提质增效、滚动实施为导向,市县联动、部门协同,加大项目争取实施力度,县域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兰张高铁中武段通车运营、武张段开工建设。景电二期提质增效工程竣工通水,新增供水能力8700万方。陇电入浙±800千伏特高压输电工程及配套2×100万千瓦调峰煤电项目加快建设。武威机场、河西走廊水资源配置一期工程前期工作有序推进。深入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制定产业链招商图谱和投资机会清单、目标企业清单、产业政策清单,加大“走出去”“请进来”力度,精心组织开展专题招商活动,累计引进“三个500强”和头部企业62家,招商引资投资规模、质量和水平实现新突破,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越来越强。
三是坚持城乡融县,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我们把城乡融合作为加快县域发展的有效路径,一体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走好以城带乡、城乡互补、协同发展的路子,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深入推进以人为本、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一体优化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产业功能设施,累计完成老旧小区改造576个4.7万户、城乡清洁取暖改造1870.3万平方米,城市绿地率达到38.3%,县城产业集聚、人口承载和就业吸纳能力持续增强。在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持续增强乡村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头等大事,用全省不到6%的粮播面积贡献了10%的粮食产量。大力发展现代寒旱农业,羊、猪饲养量和设施瓜菜、食用菌产量均居全省第一,农业增加值连续11年稳居全省第一位。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大力推进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1.4万户群众住进了新房子,圆了安居梦。天祝县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四是坚持生态美县,增加高质量发展含绿量。我们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县域经济发展全过程各方面,坚决扛牢生态报国之责,大力弘扬八步沙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新时代愚公精神,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着力加强全域生态文明建设。建立祁连山生态保护长效机制,治理成果持续巩固。荒漠化治理纵深推进,“十四五”以来,完成治沙造林192.8万亩、封育103.2万亩。古浪县239万亩沙化土地整体完成治理,率先打赢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中的首个县域歼灭战。民勤县在漫长的风沙线上筑起了300多公里的“绿色长城”,探索实践出“人人上、代代传、步步走、苦苦干”的防沙治沙新模式,创造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生态奇迹。
五是坚持改革活县,增强高质量发展内驱力。我们把深化改革作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以改革激活力、增动能。把工业园区作为强县域的主阵地,加大整合优化力度,理顺管理体制,全面推进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积极推行“管委会+开发运营公司”模式,实施园区三年攻坚突破行动,聚力打造武威工业园区、红沙岗能源化工集中区、武威国际陆港、重离子康养产业园、文化旅游大景区“五个增长极”。园区工业产值占全市的比重超过76%,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高能级平台。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首次发布民营企业30强榜单,民间投资增速达到43.4%,民营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居全省前列。数字政府建设提速增效,上线运行“高效办成一件事”21个,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100%,市政务服务中心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城市综合信用指数在全国地级市中排名第二位、全省第一位,营商环境综合评价居全省前二位。
六是坚持民生惠县,提升高质量发展幸福感。我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每年将85%以上的财政资金用于民生,办成了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好事。着力稳定和扩大就业,城镇每年新增就业1.7万人以上。高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推进优质资源普惠共享,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66万个、公办幼儿园园位1.01万个。武威职业技术大学设置事项通过省上评审。持续提升健康服务能力,创建三甲医院4家,凉州医院成为全省首家县区级三甲综合医院,“国之重器”重离子肿瘤治疗系统,累计治疗国内外患者1800余人。扎实做好社会保障工作,织密织牢“一老一小”民生保障网,深入实施“结对帮扶·爱心武威”工程,搭起了干群关爱“连心桥”,办好了扶弱助困“暖心事”。我市连续8年获评“平安甘肃建设优秀市”,成功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下一步,武威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主动融入全省“七地一屏一通道”建设,加力实施“四强”行动,扎实做好“五量”文章,加快建设“两区两地”,着力构建“两擎牵引、五极迸发”高质量发展格局,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迈出新步伐、展现新气象,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一是推动产业转型促升级。加快新能源及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培优塑新,推动数字经济、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超前谋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向新而行、以质图强。二是主动招大引强扩投资。积极谋划一批支撑县域发展的重大项目,加快引进高技术、高成长性、高附加值企业,拉动县域投资较快增长,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三是激发文旅消费新活力。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挖掘释放居民消费潜力。着力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创新旅游业态,提升景区建设品质,持续加大引客引流力度,把文旅产业打造成县域发展的支柱产业。四是持续深化改革优环境。深入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提升年”行动,认真落实“包抓联”“六必访”和“企业家日”等制度,着力营造重商亲商利商安商的浓厚氛围,让营商环境的“软实力”成为县域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民勤县树牢“大抓项目、抓大项目”鲜明导向,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据了解,近年来,民勤县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全方位谋划、全流程跟进、全要素保障,2024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9.8%,连续28个月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
在记者提问中,民勤县县长焦三牛讲,今年我们继续树牢“大抓项目、抓大项目”鲜明导向,持续扩大有效投资,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一是坚持谋划为先抓储备。从去年下半年启动今年项目谋划储备工作,围绕国家战略指向、政策导向、资金投向,分级分领域建立项目谋划储备库,谋划储备政府投资类项目91项、总投资91.88亿元。每年安排专项经费上千万元,全力支持项目开展前期工作,加大汇报衔接力度,目前争取到位预算内、超长期国债、政府专项债等各类资金7.78亿元。二是坚持招商为要引活水。围绕新能源及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等6条重点产业链,编制招商引资目标企业库和投资机会清单,谋划招商引资项目125项、总投资391.86亿元。加大“走出去、请进来”频次和力度,今年以来,累计赴外招商18批次,邀请企业来民考察19批次,实施省外招商引资项目14项,到位资金15.08亿元。三是坚持建设为重提质效。实行重大项目清单管理、领导包抓、专班推进机制,全力推动项目建设拉满进度条。四是坚持服务为本强保障。深入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提升年”行动,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服务围绕项目转,“一对一”跟踪服务,“点对点”纾困解难,“一项目一清单”保障项目用地、用能、用电、用工和融资需求,做到无事不扰、有事必到。下一步,民勤县持续深化“三抓三促”行动,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在项目谋划争取、招引落地、推进建设上狠下功夫,努力保持投资稳定增长态势,不断夯实县域高质量发展基础。
同时,民勤县处于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的“北方防沙带”,是阻隔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合拢的“桥头堡”,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区位重要。长期以来民勤人民与风沙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一部民勤志,半部治沙史”是对这片土地最生动的写照。焦三牛讲,近年来,我们始终牢记总书记“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殷殷嘱托,持之以恒推进荒漠化综合防治,全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230万亩以上,封育天然沙生植被325万亩以上。
据了解到,民勤县在推进荒漠化综合防治、筑牢生态屏障方面,持续推进荒漠化综合防治,全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230万亩以上,封育天然沙生植被325万亩以上。全县荒漠化土地面积占比由90.34%下降到88.18%,沙化土地面积占比由75.81%下降到75.57%,实现了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双缩减”。今年将依托“三北”六期项目,重点实施“五大工程”,完成人工造林13.35万亩、工程固沙12.6万亩、退化林修复9.6万亩以上。主要实施青土湖生态屏障守卫工程,实施绿洲锁边林带工程,实施甘蒙边界重点风沙口联防联治工程,实施绿洲内部提质增效工程,实施生态用水保障工程。
天祝县“强县域”行动为抓手,坚持全域统筹、融合发展推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天祝县作为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上,取得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突出成效。生产总值从“十三五”末的52.57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83.42亿元,增长58.68%,增量30.85亿元,年均增速8.3%,分别高于全市、全省年均增速1.6和2.7个百分点,在全省所有民族县中排名第一。
天祝县县长杨豪杰在记者提问中讲,近年来,我们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以“强县域”行动为抓手,坚持全域统筹、融合发展,真正实现了“青山绿水彩云间,诗和远方在天祝”。概括起来就是全域做美生态空间、全域调优产业空间、全域统筹城乡空间、全域提升幸福空间、全域深化治理空间这“五个全域”。
在全域做美生态空间方面,我们把生态保护作为“命根子”,全民守护祁连山,先后投入11.6亿元,合力做好保护、治污、兴水“三篇文章”,系统实施“五大工程”,大力推进“八大行动”,金强河创建为首批省级幸福河湖,河湖长制工作获评国务院督查奖励县。伴随着生态环境的越来越好,濒危珍稀动物雪豹频频现身马牙雪山,高原精灵岩羊成群出没峡谷草原,珍贵野生禽鸟黑鹳筑巢嬉闹金强河畔。
在全域调优产业空间方面,我们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发挥比较优势,累计投资100多亿元,大力培育碳硅基新材料百亿级产业基地,碳化硅产量占全国总量一半以上;精心打造农产品特色品牌,先后被命名为中国高原藜麦之都、中国高原食用菌之乡、中国高原夏菜之乡、中国高原走马之乡;借助高铁红利,建设独具风情的最美丝路花园,擦亮了“青藏之眼·绿色天祝”文旅品牌。
在全域统筹城乡空间方面,我们大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拓展城乡发展空间、释放内需潜能,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县城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在14个节点乡镇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了功能明晰、各展所长、合作紧密的城镇发展格局,有效满足了群众生产生活需要。比如,我们构建了覆盖县乡村三级的物流体系,全县所有的行政村都建立了快递服务站、配备了公益性快递员,快递进村率达到了100%。
在全域提升幸福空间方面,我们每年将85%以上的财力投向民生领域,年投入都在33.5亿元以上,全力以赴增进民生福祉。大力发展中医药和特色藏医产业,建成了全省一流的县人民医院和县藏医院,藏医风湿药浴更是得到了省内外患者的高度评价。建成了全省规模第二大的县级多功能综合养老院,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幸福养老院、长寿食堂更是覆盖了所有乡镇。
在全域深化治理空间方面,我们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创建并巩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各民族广泛交往、深入交流、深度交融。作为“卫国戍边英雄团长”祁发宝的故乡,探索创新了“一条板凳工作法”“马背调解工作法”等16种基层治理模式,“四个一”为民服务模式在全省主动创稳推进会上作交流发言,文明之花在雪域藏乡精彩绽放,县域28个民族、23万同胞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近年来,天祝县深化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锚定“一年一变样、两年大变样、三年全变样”目标,投资24.8亿元,建成和美乡村140个。杨豪杰讲,今年在建17个,争取“十四五”末和美乡村覆盖率达到90%。去年,天祝县和美乡村建设工作得到省上肯定,8月份全省和美乡村建设现场推进会在天祝召开,获评“全省乡村建设示范行动优秀县区”和“全省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先进集体”。乡村建设推进机制和清洁村庄工作实践先后入选全国十大典型案例,“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和美乡村“富春山居图”在天祝大地美丽铺展。
聚焦丝绸之路带旅游目的地建设,挖潜力、促融合、强消费,全力推动文旅产业迈新高
武威外揽自然风光之秀,内得历史人文之胜,近年已成为广大游客“心之所向、身之所往”的旅游目的地。
武威市聚焦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旅游目的地建设,文化旅游热度持续攀升,文旅产业实现跃升发展。在今年的工作具体进展情况如何,武威文旅局局长魏红霞在回答记者提问中讲,去年以来,我们锚定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旅游目的地建设任务,抢抓“高铁时代”机遇,持续促进文旅深度融合,不断延伸“文旅+百业”链条,市场环境更有品质,遗产保护更显多元,业态场景更具活力,消费市场更加火热。全年接待游客超5000万人次,游客旅游花费超350亿元,增速分别达到133.77%、131.36%。3月以来,“请到民勤种棵树”活动登上热搜、火遍全国,吸引了全国各地青年来民勤共植希望、共筑未来,这也为我市文旅产业破圈发展提供了机遇、搭建了平台。
魏红霞讲,下一步,我们将以此为契机,挖潜力、促融合、强消费,全力推动文旅产业迈上新台阶。一是产业体系向优跃升。聚焦延链强链补链,我们将用足用活用好文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大入规企业培育力度,发挥景区联盟、酒店联盟辐射带动作用,打造文旅产业要素集群,努力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二是市场环境向好看齐。全面拓展智慧旅游服务应用场景,开展“微笑武威”“文化武威”服务提升行动,细化完善冰沟河、汉唐天马城等核心景区文旅服务功能,争取冰沟河5A级景区创建通过国家景观质量评审,新培育创建A级景区3—6家、国家等级民宿2个、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1个。三是消费势能向热释放。我们将认真落实国办18项繁荣文旅消费措施,深度融合“文旅+百业”,深度挖掘资源潜力,深度放大“高铁效应”,培育特色沉浸式文化街区、实景剧本游项目、汉宫夜宴、汉服旅拍等多种形态文旅新场景,确保全年接待游客人数、旅游花费均增长25%以上。四是产品供给向新拓展。持续放大“我到民勤种棵树·我为屏障做贡献”活动的首发经济效应,推出以治沙造林、非遗传承、历史体验、品味诗词为主题的“大研学”产品,将武威打造成为知名研学旅行目的地。研发AR、VR数字文创和“凉州词”AI生成模板,提升博物馆VR讲解和3D全息投影展示,拓展数字文旅消费新空间。五是文化遗产向活转化。深入实施文物保护提质、研究阐释突破、活化利用创新、安全守护夯基“四大行动”,扎实推进“两长一黄”国家文化公园武威段建设,推动武威市博物馆创建国家卓越博物馆,举办“武威非遗最中国”系列活动,打造非遗工坊,全面彰显武威历史文化名城新魅力。六是引客入武向外辐射。加强与“河西五市旅游联盟”、甘新蒙青“四省十二城”区域文旅联盟的交流合作,高质量开展“跟着艺术游甘肃”武威专场、万人健步行、天祝赛马会等品牌文体赛事活动,多措并举在快手、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开展话题营销,策划推出《跟着短剧游武威》、“跟着赛事游武威”系列活动,力促武威文旅破屏出圈、火爆全国。